引言
舞阳县卸甲店村,位于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这里不仅是东汉名士韩稜的故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卸甲店村的风俗文化传承现状,分析其文化特色,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卸甲店村的历史背景
1.1 韩稜与卸甲店
卸甲店村因东汉名士韩稜而闻名。韩稜,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唐代文学家韩愈先祖。他出生于豪门望族,孝道友爱,不畏权贵,足智多谋。韩稜四岁丧父,对母亲孝顺,对兄弟友爱,为乡邻所称颂。成年后,他将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分给族内的兄弟,其高尚的品格在家乡传为美谈。韩稜曾到郡里做功曹,代替太守处理政事,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他的忠诚和才干得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赏识,特下诏赦免了他,后五次升迁,一直做到尚书令。
1.2 卸甲店的传说
相传,卸甲店村因刘秀在此处卸甲而得名。《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更始元年(23年)二月辛巳日,拥立刘玄为天子,刘玄任命伯升为大司徒,光武帝为太常偏将军。三月的时候,光武帝另与诸将攻打昆阳、定陵、郾,且都被攻下来了。得牛马财物很多,谷数十万斛,转运供给宛城下的部队。王莽得知甄阜、梁丘赐被杀,汉帝已立,十分恐惧,于是就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领兵百万,其中披甲将士四十二万。王莽的军队兵临城下时,城中只有守军八九千人,刘秀让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自己同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13人骑马从昆阳南面,趁夜突围,到郾(郾城)县、定陵(北舞渡)一带调集人马增援昆阳。
据当地老人讲,相传刘秀等人,顺干江河向东疾奔而去,行至如今的保和境内一家客店时,已是人困马乏,想停下来歇歇。可是,又怕后边新军追来。正在犹豫不决时,有一老翁上前搭话说:将军盔甲粼粼,战马昂立,为何在此举棋不定?”刘秀忙上前还礼,说出调兵之事,并求老翁说:你老若有良策,我等念恩万年。”话音未尽,老翁拂袖而去,并说去去就来。刘秀正目盼那位老翁时,突然又来了一位肩荷粪筐的老翁。老翁见刘秀没有认出自己,便对着刘秀冷笑说:更衣不认,
二、卸甲店村的风俗文化
2.1 传统节日与庆典
卸甲店村保留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逢节日,村民们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等,热闹非凡。
2.2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
卸甲店村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颇具特色,如剪纸、刺绣、泥塑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3 传统美食
卸甲店村的传统美食也别具一格,如舞阳烧鸡、胡辣汤、油馍头等。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还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三、卸甲店村风俗文化的传承现状
3.1 传承人老龄化
目前,卸甲店村的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
3.2 现代化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卸甲店村的传统风俗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
3.3 保护意识不足
一些村民对传统风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四、卸甲店村风俗文化传承的建议
4.1 加强传承人培养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