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布依山歌,作为中国西南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布依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深入探讨布依山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布依山歌的历史渊源

布依族,古称“僚人”,是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部族的支系民族。他们无文字,以口头传承为主,山歌便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据史书记载,布依山歌至少在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布依族群的迁徙和分支,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

布依山歌的艺术特色

布依山歌的曲调丰富,有“布依山歌十八调”之称。这些曲调不仅反映了布依族的生活、情感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布依山歌调式:

  1. 原古调:常用于初相会相互问候,如“辣子开花辣花白,你是哪方来的客”。
  2. 米杨花调:常用于生产生活,时致歌等,如“十八大会似春风,神州大地暖融融”。
  3. 哟喂调:常用于婚俗上摆床,宵夜礼仪,如“一张桌子四角方,四条板凳摆四方”。
  4. 山滴水调:常用于情歌及叙事方面的歌,如“出门看见艳山花,看见艳山懒回家”。

布依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布依山歌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贵州省贵定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布依山歌十八调于2007年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 教育培训:在贵定县,布依山歌十八调培训班已培训15000多人次。
  3. 校园传承:布依山歌十八调走进校园,成为学生了解和传承布依文化的途径。

结语

布依山歌作为布依族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其民族的精神风貌,也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布依山歌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