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锣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土家民间打锣鼓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焕发着生机。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对土家民间打锣鼓文化进行揭秘。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传说:关于土家民间打锣鼓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较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在神农时代,为驱赶蝗虫,天下歌郎打锣鼓,虫蝗消失,从此留下打锣鼓的习俗。

  2. 发展历程:薅草锣鼓成熟于汉朝,至民国时期已有完整的记录。1984年,四川省文化馆专家到宣汉挖掘整理宣汉民歌,出版了《宣汉民歌选》,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薅草锣鼓曲谱和唱词。

  3. 申报非遗:2006年,薅草锣鼓申报为县级非遗名录;2007年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2008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艺术特色

  1. 音乐风格:土家民间打锣鼓音乐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唱腔有高腔和平腔两种,多段词成分节歌或变化分节歌的结构。

  2. 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多样,有歌头、扬歌、歌尾三部分。演唱形式有领唱、合唱、穿歌、插白,间以锣鼓伴奏。

  3. 乐器配置:常用的乐器有钹、大锣、小锣(马锣)、鼓等。其中,文锣鼓、武锣鼓、夹锣鼓等不同类型,乐器配置有所差异。

  4. 曲牌结构:锣鼓曲牌多达三十余个,常用的有十几个。曲牌结构与曲式与一般耍锣鼓不同,连接两个不同曲牌的过桥,是靠鼓师的不同动作,演奏又各不相同。

四、传承现状

  1. 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袁诗安、袁诗平目前已经过七十高龄,都带有徒弟。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传承人,如刘明俊等。

  2. 传承困境: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传统薅草活动逐渐减少,打锣鼓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3. 传承对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力量,正致力于打锣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如举办培训班、开展学术研究、制作相关影视作品等。

五、结语

土家民间打锣鼓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让千年鼓声中的民族记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