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汇聚地。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建水紫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建水的一张名片。本文将揭秘建水非遗传承人,探寻名单背后的文化传奇。

一、建水紫陶的传承之路

1. 贝山陶庄:从荒芜到紫陶城堡

贝山陶庄,位于建水县临安镇新寨村,占地80余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却变成了集生产、紫陶工艺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园区。这一切,都离不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炳成的努力。

2. 向炳成: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向炳成,54岁的建水人,自小喜爱书画,后成为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他自费北上河北学习书画,对文人书画情有独钟。1991年,他从一名烧窑工人做起,深入研究制陶工艺,不断实践,逐渐成为建水紫陶的传承者。

3. 从2008年到今天:奖项与荣誉

自2008年起,向炳成的作品屡获殊荣,填补了云南省陶瓷工艺品在全国历史上没有金奖的空白。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成为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

二、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1. 传承与保护

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要深入研究技艺,还要将技艺传授给后人。例如,黄倩,90后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她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建水紫陶。

2. 市场与创新

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还需关注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例如,贝山陶庄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还研发出多种建水紫陶工艺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3. 教育与推广

非遗传承人还需积极参与教育和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例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建水紫陶传承人向观众展示精湛技艺,激发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

三、结语

建水非遗传承人,是名单背后的文化传奇。他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他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