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娱乐部的一张照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婆正专注地教一群人唱歌册。她眼神慈祥,面带微笑,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歌册。这位阿婆就是国家级“东山歌册”传承人蔡婉香。这张照片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文化传承、家庭情感和两岸情谊的动人故事。
蔡婉香与东山歌册的不解之缘
蔡婉香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12人,排行第九。在她的记忆里,母亲和祖母那一代都把会唱歌册视为体面的事情。受家庭的艺术熏陶和言传身教,加上她口齿伶俐,声音甜美,6岁就会唱歌册,8岁登台演出。初中毕业后,尽管工作、家务繁忙,她都坚持唱歌册,最拿手的是《隋朝》、《包公》、《狄青》等几十个剧本。
东山歌册是用潮州方言编写的长篇叙事诗,自明朝从广东潮州传入东山后,逐渐形成了别具海岛风味的东山歌册。它不仅是东山妇女的精神食粮,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蔡婉香说:“铜陵镇是重点渔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人出海捕鱼去了,女人们三五成群,通过歌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歌册联结的两岸情谊
“闽台自古一家人,‘东山陆桥’是见证,同根同缘骨肉情,两岸同胞爱和平。”这是蔡婉香在一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演唱的歌册歌词。东山歌册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传到了台湾。
蔡婉香的哥哥蔡白峰12岁时就是铜陵古城演社戏的主角。1950年5月10日东山岛解放前夕,20岁的蔡白峰被抓壮丁去了台湾。在即将去台湾的那个早上,前往送行的蔡婉香偷偷塞给哥哥一本手抄歌册《薛丁山征西》。这本歌册成了蔡白峰在台湾的精神食粮,承载着他浓浓的乡愁。
1987年11月,两岸开放探亲以后,蔡白峰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家乡,与亲人团聚。自此20多年来,他坚持年年带着妻子、儿女返乡探亲,有时一年就来两三次。如今,蔡白峰已是81岁高龄,对家乡歌册的钟情依然不减当年。在他眼中,歌册承载的已不再是乡愁,而是亲缘。他也乐意和妹妹一道参与到东山歌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希望
2007年8月,东山歌册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婉香当上了国家级传承人。她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她经常在社区举办歌册传习班,免费教大家唱歌册。
在一次传习班上,蔡婉香教唱新编东山歌册《计划生育好政策》。她唱一句,学员们跟着唱一句。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蔡婉香说:“歌册是东山的文化瑰宝,我要把它传给更多的人,让歌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照片背后的文化传承精神
那张照片定格了蔡婉香教唱歌册的瞬间,也展现了东山文化传承人的风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蔡婉香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正如东山歌册联结的两岸情谊,文化传承不仅属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