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枣庄,这座位于齐鲁大地南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瑰宝。本文将深入探讨枣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揭秘那些默默守护民间瑰宝的匠心独运者。

枣庄非遗概述

枣庄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其中,伏里土陶、柳琴戏、鲁南花鼓等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枣庄文化的瑰宝。

伏里土陶

伏里土陶,作为枣庄市珍稀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有5600年的历史。它共有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计39个品种。伏里土陶不仅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形制,还兼具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陶器的神韵,并吸收了明清时期其他艺术品的长处,形成了古朴大方的艺术造型。

柳琴戏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以及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东枣庄、临沂一带的流民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

非遗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地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成为了枣庄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将介绍枣庄在非遗传承与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加强非遗文化挖掘力度

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广泛收集民间艺人信息,搜集、整理、研究民间艺术12项。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莲花落、徐庄糖画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

枣庄市落实双减政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开设非遗文化课,教授川剧变脸、莲花落、皮影戏、功夫扇4项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探索非遗文化传播路径

枣庄市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在徐庄大集、葫芦套景区、徐庄敬老院、山亭区文化广场等地方开展线下非遗文化项目演出活动。同时,采取录制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线上文化展演,在朋友圈、公众号利用非遗文化莲花落开展防疫、防诈骗等宣传。

民间瑰宝守护者

在枣庄,有许多民间瑰宝的守护者,他们以匠心独运的精神,传承和发扬着这些非遗文化。

项彪:砂陶祖业的传承者

山东省枣庄市齐村砂陶的制作历史悠久,85岁的项守富和83岁的李金荣夫妇是齐村砂陶制作技艺的守护者。他们的孙子项彪在2013年结束北漂返回家乡,跟着爷爷奶奶学习制作齐村砂陶,并与儿时的伙伴成立了齐村砂陶创作团队。在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的同时,项彪团队还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污染严重的馒头窑改造成节能环保的电窑,只完整保留手工制作工序。

王欣:面塑非遗传承人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欣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艺,向学员们展示了面塑石榴的制作过程,以此为例教授学员们基础的塑型手法。王欣老师的面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枣庄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

结语

枣庄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这些匠心独运的守护者。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执着,让民间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枣庄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