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汇冲地带,是一个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地。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漳县民俗文化是漳县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漳县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漳县花儿会
漳县花儿会是漳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它起源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流融合。漳县花儿兼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的特征,其中金钟一带的花儿代表曲目是《扎刀令》或叫“啊唔令”。演唱时,歌手喜欢用假声,男女同腔同调,起腔高亢,落腔悠扬,中腔平舒。尤其是问答式对唱,自然、妥贴。
六月六的石崖寺花儿会历史悠久,是周边各县乡花儿歌手们比赛歌唱才情的舞台,也是当地老百姓进行交流、玩乐、求神拜佛的盛会,更是物资交易的盛会。石崖寺位于漳县、岷县、卓尼、渭源四县交界处,农历六月,其它地方已是炎热难耐的伏夏,但石崖寺因海拔高,感觉不到一丝酷热。
二、漳盐文化
漳县,因漳盐而闻名。漳盐是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自然盐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井矿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漳县的历史发展与本地盐业的发展相生相伴,由盐业发展而产生的漳盐文化是漳县的立县文化。
西周时,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周礼·天官·盐人》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 东周时,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漳县遂为秦地,为保证国家机关及军队用盐,秦国就在今盐井设县级建置盐川寨”,这是漳县最早的雏形。
三、古村落文化
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周边拥有邺城博物馆、鬼谷子纪念馆、长寿村、邯郸铜雀台、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冰井台等景点景区。漳县的古村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古朴优雅的建筑风格与浓郁的地域气息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气质。
例如,留村石墓群位于石岛管理区宁津街道留村村西,系由当地产的花岗岩建造而成。现存墓地南北长35米,东西宽23米,共保有十座石墓,其中七座保存较完好。石墓的基本形制相似,大部分保留有台基,台基上立体雕刻有坐狮、人物等。
四、四月八庙会
四月八浴佛庙会是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香客和游客。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如秦腔、舞蹈、戏曲等,还有各种美食和小商品。
五、结语
漳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漳县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漳县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个千年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