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一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无数镌刻在岁月里的文化印记,其中竹马戏、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见证了漳浦的沧桑巨变和文明传承。
一、竹马戏:戏曲活化石
竹马戏,作为漳浦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1300余年历史。它起源于唐代的参军戏,后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小戏。竹马戏的唱腔以南音为主,表演程式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等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 竹马戏的起源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竹马戏主要是由泉州流传到漳浦。唐朝时期,泉州的渔民到漳浦捕鱼,为了娱乐消遣,便在捕鱼的空闲时间表演竹马戏。随着时间的推移,竹马戏在漳浦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竹马戏的艺术特色
竹马戏的唱腔以南音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在表演程式上,竹马戏吸收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竹马戏的表演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
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是漳浦另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70年代。闽南红砖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闽南地区的一大特色。
1. 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起源于明代,当时以龙海人为代表的一批工匠,将红砖烧制技艺传入闽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的艺术特色
闽南传统瓦窑烧结技艺的主要原料是红砖和红瓦。红砖建筑以花岗岩与红砖做墙体,以红瓦做屋面,并伴有丰富雕饰,是闽南传统的建筑模式。闽南红砖建筑现主要集中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台湾的西部及金门、澎湖。
三、漳浦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传承和保护漳浦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漳浦县积极采取措施,如出新剧、进校园、开传习所等,探索竹马戏传承发展困境的破解之策。同时,漳浦县还组织了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漳浦的文化遗产。
1. 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致力于竹马戏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出新剧、进校园、开传习所,为竹马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漳浦文庙
漳浦文庙是漳浦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漳浦许多明清时期的文化活动。通过参观漳浦文庙,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漳浦的历史文化。
漳浦古韵传承,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文化印记,是漳浦人民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