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竹马戏,作为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民间传统小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自唐代形成以来,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它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种之一,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深入探讨竹马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竹马戏的历史渊源
唐代参军戏的演变
竹马戏起源于唐代的参军戏,这是一种戏曲的早期形式。在古代,竹马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满足了乡村普通人家的娱乐需求,源自民间、唱自田间。据史料记载,竹马戏主要是由泉州流传到漳浦。
闽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唐朝时期,泉州的渔民到漳浦六鳌、深土捕鱼并长住当地,为了娱乐消遣,在捕鱼的空闲时间就表演竹马戏。六鳌、深土的渔民长期耳濡目染,竹马戏就在当地流传开来。由于竹马戏是从泉州流传过来,所以竹马戏的唱腔以南音为主。
竹马戏的艺术特色
唱腔与表演
竹马戏的唱腔以南音为主,表演程式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在表演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竹马道具,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
民间歌谣、小调的融入
竹马戏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小调,使得其音乐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民间歌谣、小调不仅丰富了竹马戏的表演内容,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表演的氛围中。
竹马戏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传承和保护竹马戏,近年来,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持续发力,出新剧、进校园、开传习所,探索竹马戏传承发展困境的破解之策。
传承人的培养
在传承过程中,竹马戏的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得竹马戏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
竹马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小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竹马戏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