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景泰滚灯,一项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甘肃省景泰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张安邦,作为景泰滚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技艺不仅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在创新中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本文将深入揭秘张安邦滚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景泰滚灯的历史渊源

景泰滚灯起源于明朝,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由周家楼院人从西边学来,后经几经辗转,传授于上沙窝村。滚灯最初是演阵之灯,用以表达军事斗争的内容,通过灯描绘两军对垒,用阵法斗奇的场面。后来,它逐渐演变为元宵节期间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

张安邦的传承之路

张安邦,自其太祖辈起,代代都是技艺娴熟的滚灯人。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明清时期的滚灯,灯架、灯盘、转轴都是木制的,花灯是用竹条或柳条编织。解放前,滚灯改成了罗圈骨架,而现在经过张安邦改良的景泰滚灯,则是用高碳钢丝制作而成。

改良与创新

张安邦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他将新疆制作电杆内部骨架的工艺应用到制作灯笼的骨架上,通过计算钢圈大小,制作出第一批钢圈。新式滚灯圆里套方、方里套圆,6个大圈、8个中圈、6个小圈套扎在一起,既轻巧美观,又象征着六六大顺、八方来财、十全十美。

传承与发展

张安邦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多次组织村民练习滚灯表演,将灯的数量固定下来,一般为两队总计24个灯,表演时头灯尾灯连起来,效果更佳。此外,他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滚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景泰滚灯的非遗价值

景泰滚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还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景泰滚灯还是研究古代军事阵法、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结语

张安邦滚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民间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缩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个传承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张安邦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民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