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庄镇,位于滕州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承基地。本文将带您揭开羊庄镇文化传承基地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

一、羊庄镇的历史渊源

羊庄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七千年前。据考古发现,境内居民已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夏代,羊庄镇境属薛国辖域;周朝,属邾;战国时,属邾;汉景帝平定七国后置昌虑县,封昌虑侯;东汉,分东海郡,于昌虑县置昌虑郡;三国时,昌虑县仍属东海郡。隋开皇六年,废昌虑县置滕县,从此镇辖区属滕。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羊庄镇辖区均属滕县所辖。

羊庄镇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传,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范蠡和西施曾隐居于此,养羊于此地,羊庄镇因此而得名。

二、羊庄镇的文化特色

羊庄镇文化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红色文化

羊庄镇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红色根据地。滕县早期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的大赵庄村成立了最早的中共滕县县委,1944年4月在庄里村重建,县委书记崔晓东,并于同年5月在庄里村建立了公开的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汪亚民当选为议会参议长。成立的当天,驻南塘的省委党校工作队王宝石等人给大会送来了牌匾,上书“滕县的曙光,人民的柱石”,近万人参加成立大会。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战和双减反霸活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庄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刺绣、泥塑、民间舞蹈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羊庄镇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民俗风情。

3. 自然景观

羊庄镇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境内有化姑庵文化遗址、昌虑故城、陶山经石等名胜古迹,还有西施牧羊、聚宝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三、羊庄镇文化传承基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羊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工作,积极打造文化传承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

羊庄镇累计查阅档案资料300份,走访事件亲历人员三十余名,各方征集史料等相关实物80余件,最大程度还原了滕县县委成立羊庄旧址原貌。纪念馆的修复和建设,不仅为羊庄镇增添了一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也将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和实景课堂。

2. 文物保护与修复

羊庄镇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对文物保护资金专款专用。投入经费修复了中共滕县县委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对陶山经石等古迹进行了有效保护。

3. 文化产业发展

羊庄镇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基地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总之,羊庄镇文化传承基地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地方。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传统与现代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寻文化根源、体验民俗风情、感受红色精神的绝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