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彝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其中,彝文古籍、彝族语言、彝族史、彝族风俗、彝族手工艺品等都是彝族文化的瑰宝。王继超,这位彝族文化传承人,凭借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本文将揭秘王继超的非遗之路,展现他如何将彝族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王继超的生平简介
王继超,彝族,1957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龙场镇的一个彝族农民家庭。从小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强自立的性格,并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怀抱着赤诚之心。从威宁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龙场中学任教。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彝文文献干部专修班招生,王继超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跨进了中央民大。
彝文古籍整理与翻译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彝文文献干部专修班毕业后,王继超先后到威宁自治县民委古籍办公室、毕节市彝文古籍翻译研究中工作。从此,他踏上了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的漫漫长路。几十年来,他参与整理出版了彝文典籍100多部,计300多万字,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入彝族村寨,抢救传统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自然村落在加快消失,一些彝族文化也随之慢慢消亡。为了抢救这些彝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王继超常年深入到边远彝族村寨采风,搜集整理资料、研究创作,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歇。
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彝族文化
王继超深知,传承彝族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他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成立非遗研究团队、组织非遗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总结
王继超作为一位彝族文化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彝韵传承”的深刻内涵。他不仅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彝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王继超等彝族文化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彝族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