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越秀区,作为广州的历史文化中心,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更是老广州的记忆与传承的载体。本文将揭秘越秀区文化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越秀区的非遗资源
越秀区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广州榄雕、广绣、广彩、牙雕、红木宫灯制作、广州珐琅、打铜等。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广州乃至岭南文化的精髓。
文化传承人的故事
1. 广州榄雕传承人曾昭鸿
曾昭鸿老师是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致力于将这项流传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曾老师通过举办讲座、展览、亲子体验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榄雕。
2. 非遗文化“漂流壶”苏英敏
苏英敏,西关打铜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巧妙地将传统打铜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时尚实用的铜制品。苏英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3. 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
彭嘉志将粤语讲古艺术转化为绘本《童说岭南:听彭嘉志讲古仔》,让更多人了解粤语讲古的魅力。彭嘉志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粤语讲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尽管越秀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
- 非遗项目面临市场冲击,传承困难;
- 非遗保护资金不足,设施设备落后。
越秀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举措
为应对上述挑战,越秀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年轻传承人;
- 举办各类非遗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喜爱;
- 深化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宽非遗传承渠道;
-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非遗保护设施。
结语
越秀区文化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现了老广州的非遗记忆,更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越秀区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