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反映了云县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县非遗传承的现状,揭秘古老技艺的活力新生。
一、云县非遗的丰富内涵
云县境内居住着彝族、布朗族、回族、傣族等23种少数民族,他们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云州唢呐乐、背阴寨竹编、布朗族瓦房帽制作技艺、制陶、俐侎人织染工艺等都是云县非遗的典型代表。
1. 云州唢呐乐
云州唢呐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大筒、长号等吹奏乐器的合奏形式。它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2017年,云州唢呐乐被列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背阴寨竹编
背阴寨竹编技艺源于云县爱华镇头道水背阴寨小组,几乎全村都掌握竹编手工技艺。他们用竹子制作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部分群众将竹编作为副业,补贴家用。
3. 布朗族瓦房帽制作技艺
布朗族瓦房帽制作技艺主要涉及忙怀乡邦六村,目前技艺保护完整。该区域已成立瓦房帽制作技艺合作社,统一瓦房帽价格,具有一定的市场销量。
二、云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云县文旅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1. 加强传承人培养
云县通过组织研修培训、举办技艺比赛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非遗传承人。例如,云县鸡肉米线和云县手撕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大部分都开起了店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2. 活化利用非遗项目
云县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例如,云县鸡肉米线和云县手撕鸡制作技艺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量。
3. 举办非遗活动
云县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购物节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三、云县非遗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云县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云县将继续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非遗资源,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 深入挖掘非遗资源
云县将继续挖掘整理申报新的非遗项目,让更多的非遗资源得到保护和传承。
2.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云县将加大对传承人队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3.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云县将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优势,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总之,云县非遗传承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县将继续努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