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这座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千年古县,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孕育了独特的民间智慧和风情。在这片沃土上,营山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进士文化:历史悠久的智慧结晶

营山建县已有1400余年,人文荟萃,素有“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之美誉。《营山县志》记载,由宋到清,营山共考取进士57名,举人200余名、贡生360名,在川位居前列。这些进士们,或赴任各地,或归乡授课,将他们的智慧和学识传播四方,成为营山文化的瑰宝。

营山进士文化旅游景区以回龙塔为核心,北门河为纽带,与白塔公园、新时代广场等景点相融相生。游客在此可以触摸古迹,追寻历史,感受耕读原乡、进士之乡的文化气息。在进士榜前,营山人翘足而望,仔细找寻自己的名录,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传承千年进士文化。

二、非遗技艺:匠心独运的民间艺术

营山草编、营山竹编等非遗手工技艺,是营山人智慧的结晶。草编技艺源于山东,经过营山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选用优质麦草杆,经晾晒、修剪、整理,手工编成草辫,再制作成草帽、水果篮、茶具垫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色泽洁白、自然均匀,充满了浓浓乡土气息。

营山竹编则以何氏竹丝扇为代表,传承人何启荣自幼秉承祖传技艺,将不同色泽的竹丝编织成不同图案,给人以动静相生的视觉美感。宫廷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但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营山文化的瑰宝。

三、特色小吃:舌尖上的营山风情

营山凉面是营山的一大特色小吃,以其面条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据《营山民间传统文化》记载,营山凉面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尤其在夏日食用,更能消烦祛暑,祛湿解表开胃。

营山凉面的制作工艺主要有煮面、摊凉、拌料等环节。经过历史的沉淀,营山凉面享誉川渝,名声在外。在营山,吃凉面已成为一种情结,逢年过节,凉面摊点更是人山人海。

四、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

营山县地处川陕革命根据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营山县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现场教学点及研学线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

在王定国等老红军的出生地营山县安化乡,安化小学依托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革命先辈崇高精神。学生们通过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记红色格言、学英雄模范等主题活动,从中获取成长的力量。

营山人的独特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智慧结晶,是匠心独运的民间艺术,是舌尖上的风情,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营山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