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非遗医学文化揭秘

沈阳医学的历史背景

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独特的医学文化。古代辽宁医学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滞后。由于辽宁地域长时期处于动荡和变革状态,战争频仍,加上地处塞外,人烟稀少,少数民族杂居,医学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辽宁医学的缓慢发展

辽宁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医家人数较少,未能形成明显的医学文化传承。直到清代,随着满族人建立全国政权,沈阳成为东北政治文化中心,辽宁医学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此时,医人数量倍增,内地医学文化也得以传入和交流,辽宁医学才开始真正展现其独特的之处。

医学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文化与医学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医学的载体。随着游牧业、渔业和农业的发展,北方古文化区系逐渐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在传入中原医药文化后,与辽宁地区传统医药学相结合,不断总结提高。然而,由于辽宁地处边陲,文化发展较慢,因此在隋唐以前的历史中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传统医药学的运用

早在1300多年前,辽宁地区就已开始运用传统医药学。大广济寺的开山祖师玄元法师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从事医疗活动。辽代时期,医药有了进一步发展,医疗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出现了一批名医,如萧达鲁、耶律达鲁和耶律达勒达等人。

中医针灸的发展

耶律达鲁医术高超,能通过观察形色得知病因,治疗方法奇特但疗效显著。耶律达勒达则擅长驰射,同时也精通医术,尤其是针术。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等金元四大家展开中医学术争鸣,对辽宁地区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地区开始设立医院。

医学教育的兴起

元代在各地设置了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为人和畜治病的人才,隶属于太医院。至元二十五年时,各路总管府设立了官医提举司,负责医户差役和词讼,还设置了惠民药局。

明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辽宁地区的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洪武三年,外府、州、县设置了惠民药局,以保障民众的医药需求。

现代沈阳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沈阳医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医传承人张拥军,潜心研习中医学,写就数百篇理论文章,并在多地举办康养报告和健康讲座,推广中医养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医针灸于2010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意味着中医学正式走上世界舞台。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由杨金生教授主编,全面反映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全貌。

夏氏宫廷理筋正骨术

夏氏宫廷理筋正骨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于清代,由夏氏一脉相传,历经百余年时间沉淀精炼而来。夏氏正骨术注重手摸心会,运用沉和巧快的技巧对患者治疗。

万医堂膏药制作技艺

万医堂膏药发明于清末光绪七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万医堂膏药的生产由择药粉料、文火炒丹、炼油下丹、药膏合一、祛除火毒、摊涂成形等六大步骤组成。

金堂黄氏骨科医院

金堂黄氏骨科医院以骨伤科为主要特色,擅长运用现代诊疗技术诊断各种骨科疾病,特别以黄氏骨伤科祖传正骨手法,通过活血化瘀、强筋健骨、养元强体等独有的中西医秘方,并配置外用内服药物,辅以相关的中西医疗法,临床上有其独到的疗效。

沈阳非遗医学文化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传承千载,源远流长。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沈阳非遗医学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