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民族,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些古老的技艺,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传承着祖先的智慧,他们就是云南的非遗传承人。

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

1. 杨成:安宁扎染的灵魂守护者

在昆明安宁,有一项传承了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宁扎染。杨成,这位非遗传承人,自幼便跟随长辈学习扎染技术。经过多年努力与实践,他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扎染工艺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暗含门道。光是扎的技法就有十几种,从设计绘制、制版、印花、绞缬、染色、蒸煮、拆线、晾晒、碾布,再到制成成品,全靠人的一双手。杨成不仅继承了这门技艺,更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传统手艺,杨成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此外,他还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安宁扎染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保护和发展中来。

2. 罗皓扬:昆明瓦猫的“守护者”

在昆明,用瓦猫镇宅的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瓦猫制作工艺也传承至今。95后罗皓扬,25岁成为呈贡区昆明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在窑厂长大的他,常常围在家里人身边,目不转睛地观察他们制作瓦猫,拉坯、捏土、塑形、上釉直至烧制的每一个细节。他利用课余时间,独立、系统地学习制作瓦猫。做瓦猫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罗皓扬的热爱如同窑火一样熊熊燃烧。他介绍,做一批瓦猫需要至少10天时间,100公斤的窑泥能做出50—60只瓦猫。罗皓扬用双手把泥巴捏出梦想,努力让瓦猫重新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延续“守护”的意义。

3. 岩聪:佤族木鼓舞的传承者

岩聪是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娜妥坝人,是一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978年,岩聪开始跟父母亲学习民间舞蹈表演技艺,他曾多次到北京、昆明、普洱等地参加歌舞表演及录音录像。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淀中,他慢慢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民间舞蹈节目,对佤族民间《木鼓舞》《佤笛》《独弦琴》等乐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技巧有一定造诣。岩聪不仅是一位舞蹈表演者,还是一位乐器制作专家。他制作的“独弦琴”“佤笛”等佤族民间乐器,已经熟练制作70余种。他还经常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参加文艺演出,把佤族的民间乐器、歌舞传承下去。

二、非遗传承的意义与挑战

1. 文化传承的桥梁

非遗传承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继承了祖先的智慧,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些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2. 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

云南的非遗技艺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民族的生活、信仰、艺术等方面。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云南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 面临的挑战

然而,非遗传承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年轻一代兴趣的转移、技艺传承的断层等问题,都使得非遗传承变得困难重重。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云南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是古老技艺的守护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他们的坚守和执着,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