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上,黄河、长江等河流如同一条条文化的纽带,将各地的非遗文化紧密相连。这些沿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一张张图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这些文化记忆的传承。

一、黄河边上的非遗传承

黄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滋养了无数的非遗文化。在宁夏贺兰县文创基地内,就有6个非遗工作室,它们各自展现着不同的朝气和活力。

1. 陶瓷制作技艺

李五奎的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他的陶瓷制作技艺来源于传统的家传手艺,已经传了4代。通过采集黄河泥,经过矿物质调配,配制出各种性质不同的泥料。他的作品上大多都展示了岩画的相关内容,此外的其他作品,元素也都来源于宁夏本土文化。

2. 黄河泥塑

在李五奎工作室的旁边,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泥塑传承人、退休教师王永红的工作室。她的黄河泥塑作品,利用黄河河底二於泥制作,表现黄河两岸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及民风民俗。这些作品饱含着她对儿时记忆的追溯和对黄河边村里故事的浓浓情感。

二、大运河宝藏文化的传承

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

1. 百米非遗长卷

在天津,有一幅百米长卷《大运河》,深入刻画了运河沿岸名胜古迹、民风民俗及文化遗迹等。这幅作品目前已经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自幼便与杨柳青木版年画结缘。在几十年的坚守与传承中,他深知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杨柳青木版年画,让更多人喜欢年画,从而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黄河记忆的传承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传承黄河记忆。

1. “黄河记忆”非遗大展

在延安,举办了“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展示了沿黄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非遗成果。

2. “图说黄河”图片展

鲁东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与AR智能技术相融合的“图说黄河”图片展,让学生在视、听、观、触的多感官的智能阅读体验中,加深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理解,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沿河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一张张图片,我们见证了这些文化记忆的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非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