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仙桃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仙桃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背后,是一群默默坚守、辛勤付出的非遗传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们是谁?

邓友谱、邓小军父子:麦秆画的守艺人

邓友谱和邓小军父子是仙桃麦秆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麦秆画的制作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题材。邓友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麦秆画已有多年,而他的先辈从事麦秆画已有几百年历史。

其他非遗传承人

除了麦秆画,仙桃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项目,如皮影戏、剪纸、龙舟竞渡等。这些项目的传承人,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对非遗的热爱和坚守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如何守护文化瑰宝?

传承技艺,培养新人

非遗传承人们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等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他们不仅教授技艺,更注重培养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确保非遗项目能够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融合,拓展市场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非遗传承人们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同时,通过参加展会、网络推广等方式,拓展市场,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仙桃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非遗项目的发展。同时,通过建立非遗展示馆、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传承故事:以邓友谱、邓小军为例

麦秆画的创作过程

麦秆画的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创作者的耐心、毅力和审美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邓友谱说:“与普通画画不一样,我们主要以烙铁代替画笔进行艺术创作。烙铁难以掌握,精细的图案需要反复练习,手腕力度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太轻或太重都得推倒重来。”

麦秆画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军意识到,麦秆画的接续传承要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需要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它。近年来,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展会,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的艺术魅力。同时,邓友谱还依据中国四大名著,创作了《水浒一百零八将》《大闹天宫》《红楼梦》等作品,将传统文化融入麦秆画创作中。

结语

仙桃的非遗传承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他们的努力下,仙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