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霞浦,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古老县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霞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本文将深入探讨霞浦非遗的传承现状,揭秘古老技艺在当代的活力与挑战。

霞浦非遗的历史底蕴

霞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先民们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宋朝时期,霞浦陶瓷制作技艺达到鼎盛,成为闽东地区陶瓷领域的佼佼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霞浦的陶瓷制作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幸运的是,一批非遗传承人勇敢地站了出来,担起了传承霞浦陶瓷制作技艺的重任。

霞浦非遗的传承人物

王胤翔,霞浦县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被认定为宁德市天湖人才、霞浦县兴霞人才等。他立志传承霞浦的制陶工艺,大学毕业后返乡创办霞浦县映象陶瓷艺术工坊。在多次到江西景德镇学习后,他锤炼技艺、潜心创作,在各色各样的瓷器上描绘霞浦风光。

另一位非遗传承人雷英,是畲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她自幼跟随母亲学习畲族服饰制作及传统刺绣工艺,全面继承了霞浦畲族独有的古法服饰刺绣手工技艺。雷英老师的畲族刺绣课程,让霞浦第一中学的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霞浦非遗的当代活力

近年来,霞浦非遗在当代展现出了旺盛的活力。王胤翔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其中《梦幻滩涂》获得2021年“中匠杯”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大赛铜奖。此外,他还通过对外交流宣传、参展参赛,打造陶瓷上的霞浦文旅新名片。

雷英老师的畲族刺绣课程,不仅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和接触刺绣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还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参与传承、传播非遗技艺的热情。

霞浦非遗的传承挑战

尽管霞浦非遗在当代展现出了旺盛的活力,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传承人的问题。由于非遗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其次是市场需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非遗技艺的需求也在不断减少。

结语

霞浦非遗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和支持非遗传承,共同为霞浦非遗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