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融入温州血脉的文化DNA,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古老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温州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温州非遗的丰富内涵

1. 多样化的非遗项目

温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747项,项目总数位居浙江省首位。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多个类别,展现了温州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代表性非遗项目

  • 瓯塑: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色彩丰富、构图立体、技法繁多,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木活字印刷技术:古代发明,用于印刷书籍和文献,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细纹刻纸:一种精美的剪纸艺术,以其细腻的线条和复杂的图案著称。
  • 黄杨木雕:以黄杨木为材料,雕刻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 温州皮纸:从唐代起就是贡品,用于制作灯笼、扇子等工艺品。
  • 蓝夹缬:一种古老的印染技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二、温州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

1. 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导致非遗传承面临困境。

2. 传承人老龄化

许多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对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导致传承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

3. 市场化运作不足

一些非遗技艺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导致其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影响了传承的动力。

三、温州非遗传承的创新举措

1. 设立非遗体验基地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了非遗体验基地建设工作,选出多个非遗体验基地,如温州市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龙湾时光印记工作室等,为市民提供非遗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2.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温州校园逐步开发各类龙舟校本课程,让创造创新植入学生成长基因。例如,由龙舟非遗传承人陈秀杰参与专业指导的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榉园龙舟智造》作为温州市唯一校本课程案例,入选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展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典型案例征集中。

3.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机场”活动,让非遗传承人在机场现场展示技艺,让中外旅客近距离感受温州非遗的魅力。

4. 推动非遗产品创新

非遗传承人王河生将蓝夹缬印染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包括汉服、胭脂、包包等在内的彩色夹缬衍生品,重现失传800年的彩色夹缬染制技艺,赋予蓝夹缬时尚创意。

5. 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传承

温州皮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世杰将瓯塑、石雕、木雕等非遗技艺的理念和技法融入皮雕创作,利用牛皮的碎屑、皮粉堆叠创作而成,立体感强,这一融合尚属全国首创。

四、温州非遗传承的未来展望

1.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基地,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确保非遗传承链条的延续。

2. 推动非遗技艺的市场化运作

通过开发非遗衍生品、举办非遗展览等方式,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

3. 利用现代科技进行非遗传承

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遗技艺进行记录和保存,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4. 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非遗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五、结语

温州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举措和持续努力,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温州乃至中国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