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闻喜花馍,作为山西省闻喜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民间文化的体现。本文将探讨闻喜花馍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闻喜花馍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闻喜花馍起源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历史的初期阶段。最初,它是一种用于祭祀神明的供奉物,以瓷质、土质、木制、面质等为原料捏制,等同于祭祀活物的实物。
2.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闻喜花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姓卫的姑娘,以制作精美的花饃而名扬千里。她的作品不仅用于祭祀,也开始出现在民间生活中。
二、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制作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
三、闻喜花馍的传承与保护
1. 地域风格成因
闻喜县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发祥地——晋南河东之隅,古称桐乡。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盛产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闻喜花馍的材料以北垣麦子和北垣水为主。北垣位于峨眉岭腹地,土层深厚,在此生长的麦子比其他地方长数十天,麦质优良,籽粒饱满,粉质纯白。用此地水和面做成的花馍,口感筋道、麦香醇正、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2. 历史渊源演进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四、闻喜花馍的创新与发展
1.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闻喜花馍已经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在后人的创新推动下,发展成“舌尖”上的产业。无数闻喜人,靠着花馍,蒸出了热气腾腾的好日子。
2. 新时代非遗闻喜花馍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将闻喜花馍文化传统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历史价值。
五、结论
闻喜花馍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