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这片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的骆越文化到现代的文山壮族文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文化传承。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文山古韵,解读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密码。

一、骆越文化的溯源

云南省文山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旧石器时代的西畴人。句町原是壮族先民濮人的一个部落,居住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相传古代在广西和云南交接的地区出现了句町、进桑、漏卧等9大部落,其中以句町最为强大,成了部落联盟之主。

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文山新石器时代文化应与广西、越南北部属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应为骆越民族的先民们创造的原始文化。这里的骆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坡芽歌书:壮族文化的传承载体

坡芽歌书是壮族的文化传承载体,体现了壮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坡芽歌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有相同和类似之处的图案和纹饰,如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

坡芽歌书中的鸟图案,在81个图案符号中就有两个。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三、文登学:千年文脉的传承

文登学是文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源远流长,与秦始皇东巡有关。秦始皇东巡时,召集文人登文山,论功颂德,因名“文登山”。后世累建召文台,成为文山学文化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

文登学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士学文化、道家文化、李龙文化等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脉。文登学犹如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一方水土,培育了无数先贤。

四、五子祠:赓续中华文脉

五子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祭祀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张载5位古代理学大师而得名。五子祠在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文山城区文化教育核心区,为文山早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2003年12月,五子祠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山州文化馆充分发掘五子祠的文脉传承作用,在此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让更多的群众走进五子祠,共享时代发展的文化成果。

五、召文台:文登秦始皇的足迹

召文台是文登的标志性建筑,是文登学文化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秦始皇东巡时,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文登山”。后世累建召文台,成为文山学文化的重要象征。

召文台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纽带。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县——文登名字由来的发源地,体会到一种神圣和豪迈之感。

结语

文山古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从骆越文化到文山壮族文化,从文登学到五子祠,再到召文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蕴藏着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密码。探寻文山古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