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本文将从姚剧的起源、发展、表演特点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探讨这一独特的戏剧艺术。

一、姚剧的起源与发展

姚剧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的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它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姚剧在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盛行,最早由余姚横河匡堰艺人虞才华为班主的才华班演出。

十九世纪中叶至清末民初,姚剧进入鼎盛时期,民间班社近50副。姚剧音乐声腔独特,有平四和紧板两种基本调,兼具抒情和叙事功能,既能独立运用,又能相互转换。表演风格不受戏曲程式的严格约束,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真情实感的体现。

1956年,姚滩被定名为姚剧,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专业余姚姚剧团,成为该剧种迄今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2008年,姚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姚剧的表演特点

姚剧表演质朴自然,带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唱词通俗易懂,念白易懂,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富有生活气息。姚剧以男女合演的表现形式为主,生、旦同宫异腔,音乐唱腔以节奏明快、活泼流畅见长。

姚剧传统剧目计有72出,多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爱情的对子戏、三小戏和少数多角同场戏。其表演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真情实感的体现,寓幽默、风趣、诙谐于唱、念、表演之中。

三、姚剧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姚剧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与第七代传承人相比,第八代及之后的报名人数显著下降,反映了传统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的关注度降低。另一方面,余姚方言的使用也成为学习姚剧的一大门槛,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精通方言的年轻人减少,间接影响了姚剧的受众基础。

面对挑战,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积极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如送戏下乡、校园普及,以及在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分享姚剧的魅力。此外,姚剧传承人胡湛等新一代传承人也在努力克服困难,传承姚剧艺术。

四、结语

姚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姚剧传承人应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让这一独特的戏剧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一通电话的距离,让我们更加关注姚剧,传承姚剧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