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莆仙戏,作为福建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本文将探讨莆仙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莆仙戏的历史传承
起源与发展
莆仙戏源于唐代的木偶戏,在宋代形成、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它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也被称为“兴化戏”。莆仙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兴化腔。
文化底蕴
莆仙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莆仙戏的剧目现存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
当代传承与创新
传承工作
为了保护和发展莆仙戏,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大量的传承工作。例如,莆田市政府组织专业院团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复排了《目连救母》、《玉簪记》、《王魁与桂英》等16部传统剧目。
创新探索
在传承的基础上,莆仙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例如,莆田学院学生设计的动漫形象莆小仙,以及新创排的《踏伞行》、《海神妈祖》等12部精品剧目,都为莆仙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重要性
莆仙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莆仙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莆仙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宣传推广等。
总结
莆仙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加强传承工作、创新探索和保护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莆仙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