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南音,作为闽南地区古老的传统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本文将带您走进南安南音的传承中心,揭秘这一古老音乐之谜。

一、南安南音的历史渊源

南安南音起源于宋代,是闽南地区古老的传统音乐,属于古乐系统。据《泉州府志》记载,南安南音在唐开元年间开始流行,盛于宋,兴于元,衰于明。南安南音的形成,是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闽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的产物。

二、南安南音的艺术特点

南安南音在演唱风格上,讲究“慢、稳、甜、圆”,具有以下特点:

  1. :曲调悠扬,旋律委婉动听。
  2. :节奏平稳,速度适中。
  3. :曲调甜美,音韵优美。
  4. :以小圆调为主,旋律舒展流畅,感情委婉细腻。

南安南音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唱,它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有着相似之处。在创作手法上,南安南音运用了“四句头”(即两句头加一段小过门)的方式,在曲调的旋律中穿插一些衬词。

三、南安南音的乐器与演奏

南安南音所用乐器,除道教所特有的法事乐器帝钟、戌钟、敲钟、手鼓(法事鼓)四种外,大都与民间流行的鼓吹乐、地方戏曲的乐器几乎相同。器乐有大吹(大唢呐)、嗳仔(小唢呐)、品箫(竹笛)、二弦、二胡、南琵琶、南三弦。击乐有堂鼓、大锣、铜钲、锣仔、小叫、大小木鱼、钟(磬)、拍、静板。

四、南安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南安南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地方戏剧音乐,形成了具有浓厚泉州地方特色的宗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包括赖传义等。2006年,南安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安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南安南音的传承中心,我们看到了一群热爱南音的传承人,他们致力于南安南音的传承与发展。他们通过教学、演出、研究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安南音。

五、结语

南安南音,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让我们走进南安南音的传承中心,感受这一古老音乐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