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民俗、艺术、技艺等方面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文化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将带您走进麟游非遗的世界,揭秘那些默默无闻的传承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麟游非遗概述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其中,皂隶舞、菜头灯技艺、元宵游灯等更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皂隶舞:古代官员出巡的仪式

皂隶舞,又称乡人傩,源于汉代,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麟山宫皂隶舞是枫亭镇每年元宵出游和游灯中的民间舞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林春泉

林春泉,1959年开始学习皂隶舞,是菜头灯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师承当地老艺人吴可为,致力于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林春泉表示,传承皂隶舞任重道远,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菜头灯技艺:枫亭元宵游灯的亮丽风景线

菜头灯是枫亭元宵游灯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仅有兰友、学士两个社区七八位老人掌握这项制作技艺。林春泉作为菜头灯技艺的传承人,他的作品“孔雀开屏”双凤串牡丹”备受赞誉。

制作工序

  1. 选料去皮:选用新鲜萝卜,去皮洗净。
  2. 精雕细刻:将萝卜雕刻成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等。
  3. 水中浸泡:将雕刻好的萝卜放入水中浸泡,使其更加光滑。
  4. 安装制灯:将浸泡好的萝卜安装在灯架上,形成各种造型。

元宵游灯:传承文明,弘扬民俗

元宵游灯是枫亭镇的传统民俗活动,先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元宵游灯已成为麟游县的一大文化品牌。

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林春泉等传承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麟游非遗发扬光大。他们默默无闻,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麟游非遗宝藏丰富,传承人众多。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