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泸县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每一代传承人都用生命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泸县,探寻几位民间技艺守护者的故事。

一、匠心筑梦:石匠砌筑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勇

张勇,泸县石匠砌筑技艺非遗传承人,一个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的泸县人。在建筑工地,他深知知识与技术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1997年,16岁的张勇毅然返乡,报读了泸县建校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后赴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学习深造,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后,张勇回到工地,开始尝试着带领班组,用学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他带领团队注册“泸建工”商标品牌,成立技能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建筑产业工人1.5万余人次,帮助学员成功实现学得一技之长,解决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望。

二、悠悠竹韵: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胡国才

胡国才,泸县潮河镇王庄村1组的篾匠,今年已经74岁了。他从小跟随长辈学习竹编技艺,至今已有大半辈子。胡国才擅长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将其编制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他的竹编制品牢固、扎实,深受人们喜爱。

胡国才说:“我编的这些东西很牢固、很扎实,小背兜卖40元一个,我希望有年轻人可以来学点手艺,编来自己用也可以,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他目光炯炯、深邃明亮,每一根篾丝都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坚守。

三、糖画艺术:糖画手工艺人龙玉兰

龙玉兰,泸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传承人,从事糖画这个行业已经30多年了。她擅长用糖浆在石板上变换出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晶莹剔透、线条流畅,令人赞叹不已。

龙玉兰是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她的侄女是第四代。她坚持做糖画这么多年,主要还是因为喜欢,而且这样一种传统手艺,还是应该有人继续传承发扬。

四、牛皮鼓制作:邓氏扎鼓技艺传承人邓文远

邓文远,邓氏扎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从31岁开始学扎鼓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六年了。牛皮鼓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需经过选料、制皮、制壳、定型等一系列复杂流程。

邓文远说:“虽然我们这个行业在民间来说比较稀少,市场也不是很广阔,但是我们还是遵循祖辈的遗训,继续把这个民间技艺传承下去,不能把它丢了。”他们坚持用最优质的材料制出最优质的鼓,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下去。

五、草编技艺:泸县非遗草编技艺体验

泸县博物馆开展了非遗传承——草编技艺体验”周末小课堂,让青少年了解草编历史,学习基础的手法,体验草编的乐趣。孩子们在非遗老师的带领下,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草编作品,感受非遗的魅力。

六、扎染技艺:泸县余氏扎染非遗传承人余思思

余思思,泸县余氏扎染县级非遗传承人,35岁的美术老师。她带着学生,以扎染工艺制作了近200条龙。余思思说,能在自己专业所及的基础上,将家中老人的技艺继承并传递下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结语

泸县的民间技艺传承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匠心,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加坚韧。让我们向这些民间技艺守护者致敬,共同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