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在众多民间艺术中,武家鼓吹乐棚、芦苇画工艺、蒙古族草原赛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深入探讨林甸民间艺术的传承之道,以期为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武家鼓吹乐棚:传承民间音乐的瑰宝
历史渊源
武家鼓吹乐棚起源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武家家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最初,武家鼓吹乐棚主要为村民的红白喜事服务,后逐步发展到为各类大型庆典仪式活动助兴。
传承特色
武家鼓吹乐棚的曲牌优雅欢快,打击乐悦耳动听,民间曲牌有流传久远的一棒苏、水摸鱼等代表性曲牌,古典悲曲有鸿雁落沙滩、哭皇天、悲糜子等。这些曲牌感人肺腑,配之和谐的打击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传承现状
第四代传承人武海军凭借多年祖传的民间乐器和曲牌,曾多次在省、市、县文艺汇演中获奖,并为各类艺术实践及演出作词、作曲、配器、指挥。多年来,他为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并主持策划了上千场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使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及曲牌得以较好地传承。
芦苇画工艺: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渊源
林甸芦苇画工艺于2016年被列入《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意蕴丰富,浑然天成。
制作工艺
芦苇画工艺以家族传承为主,工艺繁杂,主要分为芦苇的晾晒、筛选、熨烫、修缮、上色、拼装、粘贴、装裱等步骤。一幅芦苇画的整个画面采用80%的芦苇自然色差,其余20%左右用熨烫碳化,芦苇画具有本色天然、色泽淡雅之美。
传承现状
芦苇画工艺在林甸县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许多家庭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同时,当地政府也加大对芦苇画工艺的保护力度,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新一代芦苇画传承人。
蒙古族草原赛马:民族精神的传承
历史渊源
蒙古族草原赛马源于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文化
蒙古族赛马分为赛快马与赛走马两种。赛马前,所乘马匹要装扮好,马头、马鬃、马尾都要系上彩绸,胸前围一条彩带,马身上要刷洗一新。为了减少马的负荷,一般都不备马鞍,要骣骑。骑手也不穿皮靴,只穿鲜艳的蒙古袍,头上缠彩巾或红缨帽。
传承现状
蒙古族草原赛马在林甸县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那达慕大会每年都会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结语
林甸民间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传承人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弘扬民间艺术,让这些瑰宝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