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赤水,位于中国贵州省北部,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赤水河流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其中,赤水竹编、赤水独竹漂、赤水晒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赤水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将深入探寻赤水千年非遗,揭秘传承中的文化密码。

赤水竹编:传承与创新

赤水竹编,是赤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赤水竹编以楠竹为原料,通过劈、切、编、织等工艺,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创新设计研发

面对赤水竹编缺乏文化创意和包装设计的瓶颈问题,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的杨昌芹女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竹编产品创新设计研发。她推出了“极竹堂”等竹编品牌,推出了竹编水杯、竹编首饰、竹编系列服饰、竹编包等100余种产品,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文化价值提升

近年来,杨昌芹女士和公司团队积极挖掘展示本地历史文化,提升竹编产品的文化价值。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竹编非遗产学研基地、赤水非遗竹编展示中心、竹编非遗工坊等竹编场所,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

赤水独竹漂:千年技艺再飘荡

赤水独竹漂,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曾是赤水河流域两岸人民相互往来交流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赤水独竹漂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飘荡在赤水河上。

传承与发展

赤水独竹漂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赤水人民的努力。他们通过口传心授、实践操作等方式,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同时,赤水独竹漂也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一项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活动。

赤水晒醋:古法制醋技艺的传承

赤水晒醋,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金奖。古法制醋技艺是赤水晒醋的精髓,也是赤水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法制醋技艺

赤水晒醋采用优质黄豆、赤水河水为原料,经过发酵、晒制等工艺,制作出独特的醋品。这一古法制醋技艺,传承了赤水人民的匠心精神。

结语

赤水千年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赤水人民不断挖掘、提炼、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探寻赤水千年非遗,感受传承中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