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交织,构成了保山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将深入探讨保山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守护之道。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
1.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保山市于1993年被云南省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保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云南省批复实施,标志着保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正式进入规划阶段。规划核心区保护范围面积2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4公顷。
2.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在保山,众多古建筑成为了历史文化的载体。例如,梁金山故居已成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1938年的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瑰宝。通过修复和保护,梁金山故居成为了展示爱国华侨抗日豪情的重要场所。
3. 古桥、古寺的保护
双虹桥,有231年历史,是保山的重要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也见证了保山的历史变迁。塘子寺修旧如旧,展示着时代新风貌,成为了保山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保山市龙陵县共有非遗项目66个,传承人81人。这些项目包括阿昌族舞蹈蹬窝罗、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彝族香堂人传统舞蹈窝者等,形成了独特的龙陵文化记忆。
2. 非遗传承人培训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山市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通过培训,非遗传承人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3. 非遗进校园、进万家
保山市积极推进优秀的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万家”等活动,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意识。
三、文化瑰宝的守护之道
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保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2. 多层次、网络化、多领域
保山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采取多层次、网络化、多领域的工作方法,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山市注重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总之,保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传承与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将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