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站稻:千年稻香,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引言

天津小站稻,作为北方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千年历史,曾是宫廷御膳之米。本文将深入探讨天津小站稻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以及品牌创新之路。

一、历史渊源

天津小站稻起源于宋、辽时期,发展于明代,成名于清朝末年。因其位于军事重镇小站而得名,具有“白里透清,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的特有风味。新中国成立后,小站稻进入发展黄金时期,种植面积维持在23万亩左右。然而,1972年华北大旱后,小站稻一度趋于衰落,全市种植面积仅存11万亩。

二、文化传承

天津小站稻不仅是粮食,更是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天津人民的农耕文化、稻作精神和乡土情怀。近年来,天津市通过举办开镰节、稻耕文化活动等,传承小站稻文化,弘扬农耕精神。

1. 开镰节

2024年天津小站稻开镰节在津南区启动,活动围绕农村新风貌、农民新形象、农业新模式展开,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与会嘉宾共同为小站稻开镰,拉开了丰收序曲。

2. 稻耕文化活动

天津小站练兵园开展了感受春耕文化,探索稻谷之秘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稻作文化,深知每一粒米来之不易的道理。此外,活动还增加了稻田捕鱼的环节,让孩子家长沉浸式体验小站农民的质朴生活。

三、产业振兴

为重振小站稻产业,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天津小站稻找到了振兴之道。

1. 恢复性发展

经过几年的恢复性发展,2023年,天津小站稻的播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

2.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天津市依托天津小站稻产业联盟,加强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搭建了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天津小站稻品种、基质育秧、栽培、收获、烘干、储藏、加工和食味评价等标准。

3. 标准化链式发展模式

小站稻区域公用品牌开始形成标准化的链式发展模式,以利达粮油优质小站稻公司为中心的一批核心企业,创新打造了天食小站稻、利达小站稻、日思小站稻等一批产品品牌。

四、品牌创新

天津小站稻在品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 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

天津市构建市、区两级统筹管理小站稻品牌组织架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正加快形成定位清晰、档次衔接、产品互补的新格局。

2. 品牌体系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依托小站稻发源地独特优势,大力推进以小站稻证明商标与优质小站稻商标为主体的小站稻品牌体系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3. 小站稻品牌影响力提升

天津小站稻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被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结语

天津小站稻,千年稻香,承载着天津人民的农耕文化、稻作精神和乡土情怀。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天津小站稻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