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城市,不仅以其现代化的都市风貌闻名于世,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座城市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成为上海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一、古籍修复师张品芳:在纸张间穿梭的时光旅人
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有一位被誉为“上海工匠”的古籍修复师——张品芳。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有35年,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的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张品芳用她那双灵巧的手,修复了一页页破损的古籍,让古老的知识得以延续。
她的工作台上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从特制的毛笔到各种类型的纸张,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在修复过程中,她需要根据古籍纸张的厚度调制不同浓度的糨糊,这一步骤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每一页古籍的修复,都需要重复数十次细致入微的动作,这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耐心的磨砺。
张品芳不仅是修复古籍的匠人,更是技艺的传承者。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她一边直接参与文保工作,一边承担着培养新人的任务。在她的指导下,新一代的古籍修复师正逐步成长,为上海的文物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医药香品调制技艺传承人王扬:让非遗走进百姓家
与张品芳的“学院派”工作不同,徐汇区的非遗项目“中医药香品调制技艺”传承人王扬则将非遗带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医药香品调制技艺通过中医、中药、芳香三者结合,开发出多种香品,包括熏香、香囊等,深受市民喜爱。
王扬不仅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技艺,更致力于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中医药香品。她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中医药香品的知识和日常运用,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融入生活的实用技能。
三、小小外滩守护者:用画笔和镜头记录历史
“小小外滩守护者”活动是第二届外滩遗产与艺术沙龙季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年轻一代的视角,传递外滩作为上海城市名片的价值内涵。24位入围的小选手用画笔和镜头作为表达媒介,生动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外滩风貌。
这些孩子不仅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对保护历史遗产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这些“小小守护者”还将参与外滩建筑宣讲短视频的录制,用自己的声音向更多人传播外滩的发展历程和海派文化精神。
四、上海观复博物馆:云端漫步,文化寻根
上海观复博物馆,这座由文化巨擘马未都先生亲自引领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博物馆不仅屹立于天际,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每一件文物都如同时间的信使,传递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马未都先生对文物的热爱与保护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了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记忆,应当被所有人共享与传承。因此,他立下宏愿,要将这座博物馆留给社会,使之成为全民共有的文化瑰宝,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
五、上海墓地的未来: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道
上海墓地的保护与发展是上海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地不仅是先人的安息之所,更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然而,城市发展的脚步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墓地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道,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政府应加强对墓地的科学规划和管理,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保护好墓地的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墓地的保护需求,合理规划墓地用地,确保墓地的历史文化完整性。同时,加强墓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对墓地文化的认同和关注度,通过举办墓地文化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墓地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结语
上海的文化传承者们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技艺的传承者、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未来的照亮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上海的文化之花才能如此绚烂地绽放,历久弥新。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守护者,他们让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