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是一个多云多雨、山水如画的地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榕江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榕江水族的世界,领略他们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之旅。

一、水族概述

1.1 水族的起源与分布

水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水族自称“睢”(suī),关于水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如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1.2 水族的文化特色

水族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水书:水书是水族的精神支柱,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至今在水族社会生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 图腾文化:鱼是水族的图腾,水族把象征人口繁殖的葫芦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鱼巧妙连在一起,组成美好的装饰石雕图案,蕴含了很深的民俗意趣。
  • 节日习俗:水族有独特的节日习俗,如端节(借端)、额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榕江水族的文化传承

2.1 水书传承

水书作为水族的独特文字,其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榕江县水尾水族乡倡导水族文化进校园,通过水书展示、水书临摹、水书朗诵等方式,传承水书文化。例如,水尾水族乡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学习水书,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对水书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2.2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榕江县依托建设“传习所”为载体,不断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加快发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数达到189名,传承项目主要有侗歌、刺绣、蜡染、芦笙、木雕、水书等。通过传习所储备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知名度。

2.3 节日文化的传承

水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端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端节在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阴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举行,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节日期间,水族人民敲响锣鼓,吹响芦笙,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庆祝节日。

三、水族文化与乡村振兴

3.1 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水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宝库,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例如,榕江县水尾水族乡通过举办“走向世界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非遗传承文化交流活动,深度挖掘水盆村以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学产业潜力,为下一步该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2 发展文旅产业

水族文化为榕江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水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节日习俗等,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水族人民不仅增加了收入,也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

四、水族文化的未来展望

4.1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

水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书、水族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传习所、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4.2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水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开发具有水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水族文化节、水族民俗体验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3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水族人民应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水族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示水族文化的魅力,提升水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语

榕江水族的故事,是一部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之旅。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