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竹简,作为中国古代书写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竹简的制作技艺和书法艺术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竹简文化。本文将深入探讨竹简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揭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竹简的历史渊源
竹简,又称简牍,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竹简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解片、刮青、蒸煮、炙熏等多个环节。竹简因其轻便、耐久、易于书写等优点,成为古代书写的主要载体。
竹简制作技艺
选材
竹简制作的第一步是选材。竹子品种繁多,但并非所有竹子都适合制作竹简。传承人黄有志经过长期摸索,认为生长3~5年的成熟楠竹最为适宜。
解片、刮青
选好竹子后,传承人需将竹子解成细长的竹片,然后刮去竹片表面的青皮,使其表面光滑。
蒸煮、炙熏
刮青后的竹片需进行蒸煮和炙熏,以去除竹子的水分和异味,提高竹简的耐久性。
编织
最后,将处理好的竹片编织成竹简。这一环节要求传承人具备高超的编织技艺,使竹简既美观又实用。
竹简书法艺术
竹简书法是竹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人不仅需掌握竹简制作技艺,还要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楚简、汉简等不同时期的竹简书法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
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黄有志:楚简制作传承人
黄有志,荆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简制作的传承人。他复制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册,发现了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乘法表。黄有志在制作竹简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知各种古文的字体,还要明白其释义,才能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
郭志爱:青神竹编传承人
郭志爱,四川慈竹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青神竹编传承人。他担起了传承非遗技艺的责任,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无数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潮流的作品。
李文忠:竹编艺人
李文忠,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曼蚌村上河边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制作的竹凳,以高质量、精美外观和耐用性深受消费者喜爱。
结语
竹简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让我们共同期待,竹简艺术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