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瓦窑花鼓,作为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源于我国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瓦窑片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瓦窑花鼓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揭示瓦窑花鼓艺术的传承密码。
一、历史渊源
瓦窑花鼓艺术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松桃苗族地区。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那时已盛行于当地。花鼓舞,苗语称为“保诺”,是苗族先民独创的形体艺术符号,蕴含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二、艺术特色
道具独特:瓦窑花鼓以牛皮大鼓为道具,鼓身巨大,鼓声洪亮,极具震撼力。
动作丰富:瓦窑花鼓舞的动作套路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既有表现男性阳刚之美,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
内容丰富:花鼓舞的内容多表现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摹仿动物形态。
种类繁多:瓦窑花鼓衍生出神鼓、年鼓、喜庆鼓和拦路鼓等80余种类型,每一种鼓中又分许多种类。
三、传承现状
传承人培养: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瓦窑花鼓艺术的传承工作,积极培养传承人。
学校教育:部分中小学将瓦窑花鼓艺术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并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民间传承:民间花鼓舞队在节日庆典、民间活动中积极传承瓦窑花鼓艺术。
四、面临的挑战
人才断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瓦窑花鼓艺术的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
商业化冲击:部分瓦窑花鼓艺术表演过于商业化,导致艺术价值受损。
保护力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瓦窑花鼓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导致艺术资源流失。
五、传承密码
加强传承人培养: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确保瓦窑花鼓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
创新表演形式: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新表演形式,提高瓦窑花鼓艺术的吸引力。
加大保护力度: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瓦窑花鼓艺术的保护力度,确保艺术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加强对瓦窑花鼓艺术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瓦窑花鼓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只有深入挖掘其传承密码,才能确保这一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