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打铁花,这一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项技艺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揭秘打铁花的文化传承与魅力。
打铁花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打铁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举行打铁花活动。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
发展
北宋时期,打铁花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打铁花技艺达到了鼎盛,成为民间焰火之最。至今,打铁花技艺已经传承了千余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打铁花的技艺与表演
技艺
打铁花的技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在表演过程中,专业打花人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化成铁水。一人舀起滚烫的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徒手用力击打空中铁水,最终形成各种样式的铁花。
表演
打铁花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泼花、树花、击花、撒花、波浪推花、风火流星等。表演过程中,铁花飞溅,如火山喷发;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起火腾空,若万鸟飞鸣;烟花喷涌,赛百花吐艳。
打铁花的文化内涵
民间信仰
打铁花与民间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和道教艺术密切相关。在古时,每逢春节,炉匠们回到村子里聚集在一起,支起炭炉,化铁为汁,抛洒空中,铁水四散,形成璀璨绚丽的火树银花,以此来娱乐民众,欢度佳节。
民间舞蹈与音乐
打铁花表演中融入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锣鼓喧天,群情激动,欢声震地,数里可闻打铁花因其独有的魅力而被誉为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焰火之最。
打铁花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
打铁花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培训班、邀请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等。
保护
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2008年6月7日,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语
打铁花,这一千年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弘扬打铁花技艺,让这一民间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