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莆仙戏,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起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这一古老剧种,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莆仙戏在非遗传承中的古韵今声,揭秘其现代传承之路。

�莆仙戏的历史渊源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起源于唐代的木偶戏,在宋代形成、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它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莆仙戏的非遗传承

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激活非遗资源优势,创作、传承、传播三措并举,让千年剧种活在当下,反映时代,念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非遗剧种振兴之经。

聚焦剧目创作,唱出时代精气神

莆田市政府组织专业院团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复排了《目连救母》《玉簪记》《王魁与桂英》《郑文豹》《高继祖》等16部传统剧目和《杀狗记·迎春牵狗》《张瓜老·瓜老种瓜》等23部传统折子戏。同时,还新创排了《踏伞行》《海神妈祖》《叶李娘》《江梅妃》《御史江春霖》《陈文龙》等12部精品剧目,并赴北京、南京、天津等国内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巡演,大大提升了莆仙戏的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

传承人才培养,培育新一代传承人

莆田市高度重视莆仙戏人才培养,设立了莆仙戏专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导演、编剧等人才。此外,还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莆仙戏的兴趣,为古老剧种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传播方式,让莆仙戏走进现代生活

在传承过程中,莆田市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方式,将莆仙戏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相结合,通过拍摄微电影、制作动画、举办线上直播等形式,让莆仙戏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剧种。

�莆仙戏的现代传承之路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莆仙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传承之路。

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在传承过程中,莆仙戏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特色,又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如在剧目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经典剧目,又创作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剧目,让莆仙戏更具时代感。

注重人才培养,传承艺术精髓

莆仙戏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专业学校、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传承人,为古老剧种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

在传播过程中,莆仙戏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剧种。

结语

莆仙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创新传播方式等措施,莆仙戏在现代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莆仙戏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