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闽粤边界。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智慧。本文将深入探讨平和县的文化传承,揭秘其古韵今风,探寻民间智慧宝藏。

一、平和县的历史文化底蕴

平和县历史悠久,置县已近500年。这里曾是弦诵文物,著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之地。三平寺祈福活动、闽台乞龟民俗、平和龙艺扎制技艺、克拉克瓷炼制技艺等国家级和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平和县历史文化的见证。

1. 三平寺祈福活动

三平寺位于平和县文峰镇境内,为晚唐高僧义中禅师于唐会昌五年(845年)所创建。寺庙依山而筑,前低后高,结构匀称,三殿半的建筑格局为全国所罕见。寺内供奉义中禅师,敕号广济大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每年正月初六日(三平祖师出生之日)、六月初六日(三平祖师出家纪念日),都会举行漳台三平祖师信仰朝拜活动。

2. 闽台乞龟民俗

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闽台乞龟民俗)自明朝中叶创始至今,年年庙会,香火不断。其形式古朴典雅,信仰文化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庙会,为纪念历史上对社会有贡献的名人,乞龟民俗包括扛猪公、掷孤米、龙艺表演、神明戏演出等活动,印证了闽台两地共同的大众爷信仰。

3. 平和龙艺扎制技艺

平和龙艺作为传统民俗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宏大的流动性民间造型艺术,是我国闽南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传承价值。对于调动广大群众的团结协作精神、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平和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平和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多种形式的挖掘、整理工作,清晰地展示平和当地各种文化发展及演变的脉络,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平和县政府先后公布了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项。通过各种形式的挖掘、整理工作,清晰地展示平和当地各种文化发展及演变的脉络,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 文化产业的发展

平和县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势,让文化与旅游、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发展“三园两楼一瓷”,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县。

3. 文化传承与教育

平和县在文化馆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我县的文化遗产,也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看。此外,平和县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霞寨镇挖掘乡村古文化培育时代新风尚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平和县民间智慧宝藏

平和县民间智慧宝藏丰富,涵盖了农业、手工艺、民俗等多个领域。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 克拉克瓷炼制技艺

克拉克瓷是平和县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克拉克瓷炼制技艺包括选料、制坯、绘画、烧制等多个环节,体现了平和人民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2. 白芽奇兰茶制作工艺

平和县的白芽奇兰茶以其香气独特、滋味醇厚而著称。白芽奇兰茶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晒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多个环节,体现了平和人民对茶叶制作的精细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3. 和平龙艺扎制技艺

平和龙艺扎制技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龙艺扎制技艺包括选材、设计、扎制、彩绘等多个环节,体现了平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平和县文化传承:揭秘古韵今风,探寻民间智慧宝藏。平和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智慧宝藏和积极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