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宁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苏绣到葫芦刻画,从麻编到贺兰砚制作,宁夏的非遗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文将带您走进宁夏,探寻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与新生。

苏绣:指尖上的艺术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源自苏州,后传入宁夏。90后的非遗传承人张黎星,用她的双手将苏绣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她原创数百幅刺绣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奖牌56枚,并远赴10余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苏绣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张黎星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向新疆、贵州、宁夏等地传授苏绣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葫芦刻画:福禄的象征

葫芦刻画,又称葫芦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宁夏石嘴山,传承人陶瑞珍用她的一双巧手,将民族团结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葫芦上。

葫芦刻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寓意着“福禄”。陶瑞珍的家族中有一句话:“家有葫芦便有福禄。”这种文化传承,让葫芦刻画这门技艺得以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麻编技艺:指尖的温度

麻编,这门古老的手艺,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在宁夏,麻编技艺的传承人张璟,用她的创意,将麻编工艺品赋予了更多的设计感。

麻编工艺品的种类繁多,从麻鞋、帽子到包、地垫、玩偶等,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张璟创立的巴鸟麻编品牌,不仅带动了村民的收入,还让麻编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贺兰砚制作技艺:石头的语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宁夏非遗传承人郝延强,用一把刻刀延伸文明,让每一方砚台独具神韵和灵性。贺兰砚以贺兰石为原石制作而成,质地细腻,刚柔相宜,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石料。

郝延强创立的郝氏砚阁,培养传承人20人,既教又养,手传心授。贺兰砚制作技艺的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宁夏非遗:传承与发展

宁夏的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宁夏携带着他们的匠心之作,展示了固原砖雕、宁夏手工毯、宁夏剪纸等10个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宁夏的非遗文化。

宁夏文化馆一直致力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巧妙融合文旅发展,打造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为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探索多元提升的传承发展之路。

结语

宁夏的非遗文化,如同古老而璀璨的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共同探寻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与新生,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