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福建省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拥有近1300年的建县史,是驰名中外的客家祖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大批中原先民为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接合地。历经三次重大的客家大迁徙,各姓氏后裔按中原古礼进行族祭,客家后裔以石壁作为新的起点向外繁衍,现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化,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客家祖地: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摇篮
1.1 宁化石壁: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祖地”,是全球1.2亿客家人的祭祖圣地和朝圣中心。自1995年起,已连续举办28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万人次来宁化寻根谒祖,传承祭祀文化。
1.2 客家公祠:客家人的总家庙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坐落于石壁镇石壁村土楼山上,1995年11月落成。公祠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内供奉214姓先祖神位,是全体客家人的总家庙。
二、客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1 客家公祭:传承千年的祭祀文化
宁化公祭始于明洪武年间,历经近700年。每年秋季举办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隆重的公祭。在仪仗队的引领下,来自海内外的客属后裔身披黄马褂,沿着“寻根路”,步入石壁客家公祠前的怀祖殿。擂鼓三通、鸣钟三响后,伴随着客家民乐,象征“客家祖地”的祭旗在祭祀广场缓缓升起,与来自海内外的客属公会旗帜一起迎风飘扬。
2.2 客家习俗:古礼的传承
宁化的祭祖习俗大致保留了古礼的模式。“升祭旗”代表着客家后裔追根溯源以及向先祖致敬的最高传统礼数,在场的客属乡亲均脱帽肃立,神色虔诚庄严。在司仪的引领下,客属乡亲在始祖神坛前敬献花篮,行献香礼、献帛礼、奠酒礼,恭读祝文、乐舞告祭。礼毕,客家长老手持寓意“发财、发彩”的五色彩米,抛向祭祖人群,人们纷纷高举双手,或掀起衣角、或脱下帽子,“抢米抢福”。
三、红色记忆:革命精神的传承
3.1 石壁镇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群
位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是福建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大、红色遗迹最丰富的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之一。80多年前,为了更好地收治在东南战线、东方军入闽征战和第五次反“围剿”等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士,中革军委决定在中央苏区宁化境内设立后方医院。
3.2 淮土镇红军街
红军街地处淮土镇凤山村,始建于明末清初(1626年),至今已有391年。在此地发生的故事有许多,例如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途经凤山村凤凰山安营扎寨;罗炳辉、谭震林率领红十二军一零一团组织农民协会,并在此成立革命委员会等。红军街的门楼高高耸立,最上方镌刻的“红军万岁”格外闪亮。沿街两侧有59栋房屋、厅堂等土木结构建筑,街面铺垫鹅卵石,临街一面均设店铺、作坊等,街面蜿蜒狭长,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格。
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的融合
4.1 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宁化县石壁镇充分发挥老区苏区红色优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态,通过绘制红色文化墙体、打造五角星荷花观赏栈道、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红军康复操演场等项目,奋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名村”,努力创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样板。
4.2 翠江镇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翠江镇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弘扬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