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这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千年古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闽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传承的摇篮。本文将带您走进马巷,探寻其千年传承的秘密,揭秘古韵风情。
一、马巷的历史沿革
马巷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原名马家巷,因地形如船,故别称舫山。据史料记载,马巷设厅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城隍庙始建于次年。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马巷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马巷的文化遗产
1. 城隍庙群
马巷城隍庙群是马巷文化的象征,其中城隍庙始建于1775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迁建于卧龙边。城隍庙群不仅包括主庙,还设有土地庙、文庙、武庙、观音堂、龙王宫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庙群。
2. 舫山书院
舫山书院位于马巷古镇中心,是一座典型的闽南明清古建筑。书院后方是文昌楼阁,门楣高悬“紫阳过化”金匾,中厅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上层供奉文昌帝君,配祀魁星公、朱衣神。
3. 马巷老街
马巷老街是马巷古镇的灵魂,街道两旁的古厝、商铺、宗祠等建筑,见证了马巷的历史变迁。如今,老街正在进行提升改造,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巷文化。
三、马巷的文化特色
1. 宫庙文化
马巷古镇的宫庙文化底蕴深厚,城隍庙、元威殿、观音宫等宫庙,拥有近千年的信仰延续,影响力远播海外。
2. 巷文化
马巷古镇拥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小巷,这些小巷与宫庙文化紧密关联,在闽南巷文化中独树一帜。
3. 名人文化
马巷古镇历史上名人辈出,如清代江南提督林君升、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爱国商人洪晓春、黄廷元、享誉海内外的妇科专家林巧稚、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中国象棋特级大师郑一泓等。
四、马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马巷文化,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1. 保护古建筑
对马巷古镇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保留其历史风貌。
2. 发展文化旅游
以马巷古镇为载体,发展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古韵风情。
3. 培育文化人才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育马巷文化人才,为马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马巷文化,这座千年古镇的瑰宝,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