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这座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多元文化传承的典范。在这片土地上,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谱写着多元文化的华彩乐章。
多民族和谐共处
壮族:农耕文化的代表
壮族是柳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以农耕文化为主。他们的歌谣、舞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每年的“三月三”歌节,壮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盛装,欢聚一堂,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瑶族: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守护者
瑶族人民曾以狩猎、农耕和手工艺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的文化注重自然、生态和环保。在瑶族的“盘王节”上,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和祭祀仪式,以此纪念瑶族的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农耕、畜牧和手工艺的传承者
苗族同胞则以农耕、畜牧和手工艺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的服饰精美、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苗年的庆祝活动更是热闹非凡,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丰收、祈福未来。
侗族:建筑和音乐的瑰宝
侗族人民则以建筑和音乐为主要文化特色,他们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独具特色,成为了柳州城市风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侗族的大歌更是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感受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文化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广西柳州市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古籍文物、红色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赋予文化遗产保护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发展
将中华文化内容、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明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等纳入文化遗产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让各族游客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互鉴融通的文化共性。
非遗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持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拓展利用途径,将非遗保护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旅游促进三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
金秀瑶族博物馆
金秀瑶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瑶族博物馆,馆内现有4600余件藏品,象征着民族团结的大瑶山团结公约石牌、独具特色的瑶族服饰、富有生活气息的瑶族生活用具等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讲述着瑶族发展的历史和瑶族同胞生活的变迁。
柳州鱼峰歌圩
鱼峰歌圩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千年历史沉淀,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如今,鱼峰歌圩已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情感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
全国山歌邀请赛
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自2014年在柳州落地以来,经过10年的打造和积淀,已成为覆盖面广、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国家级山歌赛事。此次山歌邀请赛吸引来自广西、山东、贵州、福建等地歌手参加,共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结语
柳州这座多民族聚居地,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多元文化传承的典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柳州将继续秉承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理念,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