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地处辽宁省境内,自古以来就是神圣的象征。它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备受瞩目。闾山文化涵盖了宗教、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闾山派的民俗信仰。本文将深入探讨闾山派的起源、发展、教义、法术、科仪以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揭示这层神秘面纱背后的千年传承。
一、闾山派的起源与发展
闾山派的起源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逊信仰。许逊,字敬之,晋代著名道士,被誉为“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他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到历代朝廷嘉奖和百姓爱戴,被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许逊信仰本是江南流行的巫术性民间信仰,其中的一支注重正统化,到唐代时与道教相汇合,至北宋时开始形成为净明道,注重伦理道德。另一支则继续保持巫术特色,吸收道教正一派、灵宝派的内容,并与印度瑜珈等相结合,注重科仪与法术,形成闾山法。
据传说,陈靖姑曾拜许逊为师,学法归来后于古田、福州等地从事驱邪伏妖、祈雨、治病等立国救民圣事,导致闾山信仰在此地盛行并传播。陈靖姑是唐末(一说五代)女巫,出生于福州下渡,14岁赴闾山学法于许真君,后嫁古田人刘杞。24岁那年福州大旱,她脱胎祈雨,在闽江上做法,长坑鬼和蛇妖乘机暗算她,幸得闾山真人派出王杨两位太保救护,从半空中扔下两双草鞋,变成四只水鸭,叼住草席免于沉沦。陈靖姑因此成为闾山派的重要神灵之一,被尊称为“临水夫人”或“三奶夫人”。
至南宋时,闾山派进一步以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教派体系。该派盛行于唐宋,以江西为发祥地,向各处传播。闾山派不仅融合了道教的净明道、灵宝派等诸派的宗教形式,还吸收了闽越故地的原始巫术和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义、法术和科仪。
二、闾山派的教义与法术
闾山派的教义融合了道教、巫术和佛教的思想。他们相信天地间存在着各种神灵,并通过特定的仪式和法术与这些神灵沟通,以达到祈福、消灾、祛病、延寿等目的。闾山派的法术以符咒、法器、仪式为核心,其中包括治病、驱邪、镇煞、求财、招桃花等。
闾山派的符咒种类繁多,每一种符咒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画法。这些符咒通常以朱砂或墨汁书写在特定的纸上,并配以相应的法器和使用方法。闾山派的道士通常将符咒用于帮助信徒解决问题,同时也会以道法为他人制作符箓、护身符等。
三、闾山派的科仪与仪式
闾山派的科仪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祈福、消灾、祛病、延寿等仪式。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如庙宇、道场等。仪式中会使用到各种法器,如法螺、法铃、法尺等,并伴随着特定的咒语和手印。
闾山派的仪式不仅传承了道教的文化,还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例如,在科仪活动、经文中,融合了福建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四、闾山派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
闾山派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其中福建是主要传播区域。在福建地区,闾山派具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和影响力,许多庙宇和道场都供奉着闾山派的祖师尊圣,例如顺天圣母陈靖姑。
闾山派的传承方式通常是通过师徒传承,即师父将法术和修行方法传授给弟子。闾山派中的师父通常具有较高的道法修为和地位,他们的选择标准和收徒程序也有一定的规定,在传承过程中,会涉及教学、过教、奏职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