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南武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传承人。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这些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将带您走进几位武都文化传承人的世界,揭秘他们背后的故事。
一、紫泥封的传承者——关联
1982年,36岁的关联被派到北京学习。一天,在图书馆翻阅《人民画报》时,一篇介绍泥封的文章吸引了他的目光。文章中提到,汉代皇帝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目前仅有一枚紫泥封存世,上钤皇帝信玺。这枚西汉时期的紫泥封并不在国内,而是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身为土生土长的武都人,关联此前并不知道泥封为何物,他也从未听说过武都紫泥这一物产。皇帝玺印要钤在武都紫泥上,这令关联十分震惊,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被遗忘的武都紫泥以及紫泥文化重焕光彩。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关联利用机会到各地图书馆查阅史料,多次赴北京、上海、浙江请教封泥研究专家,到相关地档案馆查阅地方史和档案,寻找一切可供研究借鉴的资料,不放过一丝与紫泥有关的线索。
经过多年的努力,关联终于找到了武都紫泥的踪迹,并成功复原了紫泥封。2019年12月,武都紫泥入选陇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关联成为武都紫泥的传承人。
二、指尖上的非遗——泥塑艺术家巩龙元
在陇南市武都区,有一位泥塑艺术家名叫巩龙元。他的家族技艺传承了一百五十多年,从祖爷爷开始就做泥塑。巩龙元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泥塑,从基础开始学起,逐渐掌握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巩龙元和他的师兄弟们,多年来一直在武都的角弓、马营等地方制作雕像。他们的作品以人物、动物为主,或素或彩,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三、传播高山戏,弘扬陇原魂——实践团队
近日,文学院传播高山戏,弘扬陇原魂实践团队前往陇南市武都区,实地调研武都高山戏文化,传承陇原非遗。
高山戏,又称演故事走过场,发源于陇南武都高山地区,是从陇南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和传统社会中孕育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高山戏的演出程式多种多样,语言生动,幽默诙谐,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高山戏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传承现状,并积极推广高山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总结
陇南武都的文化传承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让这些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会永远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