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众多非遗传承人默默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更传承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灵魂。

瓦猫的制作与传承:罗皓扬的故事

罗皓扬,一位95后的非遗传承人,肩负着昆明瓦猫制作技艺的重任。瓦猫,作为昆明民居的守护神,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瓦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罗皓扬不甘于此,他决心让瓦猫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继续发挥其守护的寓意。

罗皓扬从小在窑厂长大,对瓦猫的制作工艺耳濡目染。15岁时,他开始学习拉坯工艺,并在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瓦猫制作。他的工作室里,总是堆满了窑泥和工具,灯光下,他专注地捏塑着瓦猫的每一个细节。拉坯、捏土、塑形、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罗皓扬的努力不仅让瓦猫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更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他走进校园,将瓦猫制作技艺传授给孩子们,培养了一批批“小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瓦猫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守护着每一户人家。

扎染的艺术与传承:杨成的故事

杨成,一位安宁扎染技艺的传承人,用色彩和图案讲述着这门古老手艺的故事。安宁扎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杨成自幼跟随长辈学习扎染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他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扎染工艺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暗含门道。从设计绘制、制版、印花、绞缬、染色、蒸煮、拆线、晾晒、碾布,再到制成成品,全靠人的一双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传统手艺,杨成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展示。他还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安宁扎染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保护和发展中来。

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保护与发展的交响曲

在昆明,还有许多像罗皓扬和杨成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昆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滇剧的唱腔到洞经音乐的旋律,从芦笙舞的步伐到刺绣的针法,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昆明市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实施。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传承人们不仅提升了技艺水平,还拓宽了视野,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信心和能力。

此外,昆明市还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创新利用。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和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同时,通过开发非遗衍生品和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昆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未来的希望。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非遗之花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