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承载着楚文化的精髓,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他们默默无闻,却肩负着传承千年文化的重任。本文将带您走进荆州,揭开几位不为人知的传承人故事,探寻古韵传承之谜。

一、楚漆传承:邹传志的“传承之志”

邹传志,国家级功勋式非遗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小对楚式漆器产生浓厚兴趣,1990年正式随父学艺。楚式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包括设计造型、雕刻、打磨、刮灰、补灰、上漆、绘画、描金等20多道工序。邹传志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创新,成功设计开发出斗牛鸳鸯墨盒等漆器。

在荆州市唯楚木艺有限公司的制作室里,邹传志用极细的毛笔为即将完工的文创产品虎座鸟架鼓描绘羽毛的色彩。这件举世闻名的器物,是楚国特有之物。邹传志跟随父亲学艺后,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博物馆复原虎座鸟架鼓。通过长时间的摸索,他成功复制出这件珍贵的文物,内心充满成就感。

二、楚绣传承:汪宣珍的“针尖上的楚文化”

汪宣珍,荆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与楚绣结缘已有20多年。她师从荆州民间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孝珍,经过多年刻苦钻研,从最初的简单临摹图案,到如今以楚文化元素为基础原创设计图案并应用于各种物件,汪宣珍的绣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汪宣珍在传承楚绣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她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线上推广,借助社区工作室开展线下教学,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学习楚绣的行列中。如今,她的学员已有数百人,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的粉丝达数万人。

三、五虾闹鲇传承:毛民康的“非遗守护者”

五虾闹鲇,荆州特有的年俗表演,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市的毛民康老师被授予为五虾闹鲇的代表性传承人。毛民康老师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纸扎艺术,手工制作虾子和鲇鱼需要两到三天,用料讲究,工艺复杂。

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会做五虾闹鲇彩灯的人越来越少。毛民康老师虽已年事已高,但仍坚守在传承五虾闹鲇技艺的道路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

四、结语

荆州古韵传承之谜,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千年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楚文化。让我们向这些非遗传承人致敬,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