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江夏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一、茶香四溢:江夏光明茶的匠心传承
江夏光明茶,作为江夏区的一张名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明前茶,贵如金,这句古话在江夏光明茶的采摘季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茶场濒临梁子湖、紧挨天子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茶叶的优良品质。茶农们穿梭于茶树间,手指翻飞,采摘那一芽一叶的嫩绿,这是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江夏光明茶第三代非遗传承人韩英胜,三十余载的坚守,让这片茶场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深知,江夏光明茶的独特口感,不仅源于芽叶的品质,更在于其精湛的制茶工艺。韩英胜将传统手工制茶与现代机械化相结合,既保留了手工之匠心,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他坚信,即使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也要坚持手工制茶,以保留那份独特的茶香和回味。
二、刀木之间:汉派木刻的艺术坚守
汉派木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江夏区汉派木刻非遗传承人朱明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的工作室,充满了木头的清香,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见证了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汉派木刻与木雕的不同之处在于,木刻是平面的,可以墨印、油印成画,类似于传统的版画。朱明每天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里,用笔描摹,用刀雕刻,将一段段原木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朱明的心血和汗水。他不仅传承了汉派木刻的技艺,更赋予了这门艺术新的内涵。然而,最让他忧心的是,这门艺术缺乏年轻的传承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派木刻,吸引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三、古法造纸与活字印刷:非遗馆的文化传承
江夏纸坊东站附近的字言纸语非遗馆,古朴而时尚,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场所。馆内的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江夏的造纸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非遗馆将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工艺精心设计,让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从树皮浸泡到蒸煮,再到抄纸、榨纸的全过程,感受古法造纸的独特魅力。
馆员熊阳介绍,古法造纸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选料、泡料、洗涤、蒸煮、捶打、抄纸、榨纸,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而活字印刷,则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非遗馆将这套工艺完整展现,让参观者可以亲手排版、印刷,感受活字印刷的神奇。
四、95后非遗传承人柯进: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95后非遗传承人柯进,用他的青春和热情,为江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将祖传的柯家酒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到全国各地,不仅帮助家庭脱贫,更让这项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柯进将酿酒厂、生产间、商品展厅和直播间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产销一条龙,让藏在深巷的安山柯家酒,飘香到了湖北各地。
柯进的故事,是当代青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技艺不仅可以传承,更可以创新,可以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
江夏区的非遗传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在他们的努力下,江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文化瑰宝。他们的匠心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