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保护机制,撑起非遗传承的四梁八柱

1.1 法规制度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1.1.1 分级非遗保护制度

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实施分级非遗保护制度。明确国家、省、市、区等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并针对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扶持力度。

1.1.2 非遗保护科设立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专门设立了非遗保护科,负责非遗的日常保护传承、管理服务、宣传推广工作。

1.2 四级名录体系

兴化市建立了四级名录体系,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二、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机制

2.1 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非遗传承人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机制

近年来,兴化市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机制,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确保传承人的权益。

三、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1 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

兴化市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举措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取得实效。

3.2 产业扶持政策

针对非遗项目,兴化市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助力非遗项目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

四、非遗传承的数字化传播

4.1 新媒体传播

非遗新媒体传播成为非遗实践媒介化的核心渠道,对非遗传承走向的影响力、对传承人和从业者生计的作用力、对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意义的认同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4.2 数字化平台建设

兴化市积极推进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

五、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5.1 非遗进校园

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

5.2 教育资源开发

开发非遗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通过以上五大关键策略,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