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八音会,作为流传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将深入探讨上党八音会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

上党八音会起源于唐代,据县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任潞洲别驾期间,重视音乐,倡导编制乐队演奏,排练民间乐曲。宋代,迎神赛社兴起,八音会也随之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八音会在民间婚丧、庆典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民国年间,八音会活动更加丰富,除了迎神赛社、婚丧大事,还参与到庙会、春节、元宵节等活动中。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明清时期,它与戏曲音乐互融互补,形成了自己独立完备的基本演奏形制。1949年后,山西省晋城市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然而,“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

二、艺术特色

上党八音会的主要乐器有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因此得名“八音会”。其演奏形式有家庭场地坐吹和街头吹奏两种。曲牌丰富,包括打地鼓、劝金怀、大赐福、迎神鼓等,主要曲目有《霸王鞭》、《大十番》、《小十番》、《节节高》、《一串铃》、《戏牡丹》、《大观灯》、《十样景》、《老花腔》等。

上党八音会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吹打并重,文武相接:文场乐器为唢呐、丝竹,武场乐器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武场则以打击乐为主。

  2. 声情并茂,高亢悲壮:上党八音会演奏时,音乐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

  3. 歌戏互补,荡气回肠:上党八音会融合了地方戏曲唱段、地方小调等,使音乐更具地方特色。

  4. 具有浓厚的地方吹打特色:上党八音会演奏中,吹、打并重,以打击乐为重,将乐曲推向高潮。

三、文化传承

上党八音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对我国音乐史、民间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上党八音会融合了宫廷、庙堂、戏曲、民歌、小曲等音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上党八音会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3. 弘扬民族精神:上党八音会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

总之,上党八音会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